大江奔涌,浪花诉说三峡回响;奋进宜昌,正以新叙事阐释绿色发展。
浩浩长江,湖北岸线长度居全流域第一 。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 ,宜昌坐拥长江黄金岸线232公里,占湖北全省近1/4。
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视察湖北 ,首站来到宜昌市猇亭区,立下了“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的规矩。
立规7年,在“长江大保护”命题的指引之下 ,一个个“宜昌经验”正相继涌现长江之畔。

宜昌一半山水一半城 。视觉中国 图
曾经,这座挟“峡尽天开”之势、享“山平水阔 ”之利的城市一度陷入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困局。而今,这里已是一江清水向东流。2022年 ,宜昌更是问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高荣誉,被生态环境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当危机化为转机,当“生态优先”成为“借力之策 ”时 ,它便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重新塑造城市基因。2024年,宜昌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进阶“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指出 ,宜昌的此轮进阶,实际上是从传统工业城市成功向绿色发展型城市转型的最直接反馈 。
长江碧水奔涌不息,它滋养着宜昌的生态基底 ,孕育出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也书写了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宜昌实践。
“人生轨迹”因长江而变
早上6点,周功虎便从家出发 ,开始了一天的清漂作业。
三峡大坝旁便是宜昌秭归县,19年前,周功虎组建了三峡库区的第一支清漂队 ,当起了三峡水库的“清道夫 ” 。

三峡大坝位于宜昌,成就宜昌“世界水电之都”的地位。 视觉中国 图
作为土生土长的秭归人,周功虎的生命轨迹早已与长江血脉相连。上世纪90年代初 ,三峡工程上马兴建,秭归县大规模移民 。2002年,下岗待业的周功虎决定“单干”创业,在秭归组建施工队 ,承建小土建工程,事业也开始渐渐有了起色。
而在三峡大坝建成之后,周功虎的忧虑也随之而来。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 ,库区江水流速变缓,坝上库首第一县秭归承担的“长江生态屏障 ”功能开始凸显,这也意味着 ,秭归将接纳整个库区上游各地“跑、遗 、漏”的漂浮物。
眼见江面、江滩边上漂满了垃圾,周功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时常带着两个女儿去江边清理垃圾 ,然而效果甚微 。2006年4月,了解到县环保部门急需组织一批力量开展长江清漂工作,他萌生了为长江清漂的想法。
2006年4月8日 ,周功虎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这个日期。这一天,他瞒着家人,拿出两万余元与朋友合伙购买了一条清漂船 。随后,他又召集了十几名渔民 ,组建了三峡库首第一支清漂队,开启数十年如一日的涉水打捞工作。
他回忆,最初的人工船条件有限 ,江面杂物偶尔会将清漂船的螺旋桨缠住,导致船只无法行驶,这时需要他们不顾水温跳入江中 ,清理桨上的杂物。他说,清漂队也有过远距离出任务时,需要在船上过几夜的经历 。
在建筑生意行情正好时 ,周功虎突然投身于清漂工作,这让他的家人十分不理解。在周功虎看来,清漂队本就不是为了挣钱。在他的意识里 ,“把长江保护好了,我们大家才会都有好日子过 。”
转变在2016年到来。当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这也让周功虎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继续干下去的决心,而他的家人们也开始转向理解他的坚持 。秭归县陆续投资建设了日处理量200吨的漂浮物处置生产线项目、三峡水库清漂及船舶废弃物接收项目 ,彻底改变了此前漂浮物只能填埋或焚烧的处理方式。

昼夜交替中的美丽三峡。视觉中国 图
十余年来,长江环境也发生了巨变。周功虎说,最直观的改变在于垃圾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在2016年以前 ,生活垃圾占漂浮物总量的60%左右,其中总会掺杂着衣物 、瓶子等物品。而如今,漂浮物的绝大部分是由树枝、树叶组成的 ,这一变化背后,也是当地人对于长江保护观念的映射。
“垃圾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 。”周功虎笑着调侃自己。如今他已63岁 ,依然坚持着早上6点出门,晚上6点回家的工作节奏。“只要我身体一天能行,我就得干下去”,周功虎说 ,如今他的子女们已成家立业,这让他更能放心大胆地做这件事 。
“氢”舟已过万重山
在宜昌一家本地企业的发展轨迹上,同样留下了“长江大保护 ”带来的深刻改变。
宜昌市猇亭区位于长江三峡大坝之下 ,紧邻长江左岸,目前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兴发集团新材料产业园便位于其中。
2016年,兴发集团厂区面积的三分之一 ,就位于长江岸边一公里范围之内 。兴发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用“化工围江”来形容当时沿江分布的化工企业状况。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为破解“化工围江 ”困局,宜昌作出推进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决策 ,试图在保护与发展中,冲出一条突围之路。
由此,兴发集团拆除腾挪紧邻沿江的生产设备与码头 ,腾出岸线950米,退让用地800多亩,并完成全面绿化 。在后退的进程之间,兴发集团同步启动了“迭代”的动作 ,企业的性质也在悄然间发生改变。据陈晓清介绍,企业累计投入了近80亿元兴建新园区,并大力开发高附加值 、高效益的微电子和有机硅新材料。

兴发集团宜昌新材料产业园有机硅生产装置。新华社 图
转型成效最直接地体现在产品价值的跃升 。在早前 ,兴发集团生产以肥料为代表的粗放式化工产品时“论吨卖”,而如今通过自主创新攻克的电子级磷酸纯化技术,让“兴发造 ”实现了“论克卖”。
目前 ,兴发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企业,参与或主持制订各类标准129项,拥有授权专利1292件。“转型带来的收益已远超当时的投入” ,陈晓清如是说 。
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
暮春时节,在宜昌灯塔广场漫步 ,可见来来往往的船舶。灯塔脚下,有人在荡秋千,有人正在“艺术隧道 ”拍照打卡 。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黑色的沙石码头和煤炭堆场” ,宜昌市民周程尧回忆称,学生时代时乘公交车经过此地,飞扬的粉尘以及刺鼻的气味 ,关闭车窗是大家共同的默契。
在灯塔广场,依旧可见从前的痕迹:由长江漂浮物等加工制作的“艺术隧道”,由矿泉水瓶搭建的“水塔 ” ,由化工副产品磷石膏制作的“座椅”等,“这是宜昌一路走来的足迹”,周程尧说道。
实际上 ,灯塔广场只是宜昌打造50里城市滨江绿廊的一个节点 。这条延绵的绿廊将葛洲坝公园、屈原广场、天然塔 、猇亭古战场等历史文化景点有机串联,承载起了当地人的休闲娱乐空间。
溯流而上,在三峡大坝与葛洲坝之间的江面上 ,偶尔会驶过标有"三峡氢舟1"号字样的船舶,这是国内首艘氢燃料电池动力示范船。
2023年10月11日,万里长江迎来了第一艘氢燃料动力船 。
当天,“三峡氢舟1”号从湖北宜昌三峡游客中心出发 ,在宜昌水域顺利完成首航,这标志着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内河船舶应用实现零的突破。
这艘“氢舟 ”靠氢燃料电池提供主要动力,氢燃料电池将氢气和氧气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 ,不存在热能和机械能的转换,而反应产物是水,并不产生污染排放。

“三峡氢舟1”号在长江宜昌江段行驶。新华社 图
据公开介绍 ,“三峡氢舟1”号最高航速达28公里/小时,续航里程可达200公里,全生命周期可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310.1吨 。
事实上 ,宜昌是“氢化长江 ”的首创者,当“氢舟”走过万重山,一幅长江绿色航运的崭新画卷正在宜昌徐徐铺展。
宜昌创造的“从0到1”
在三峡大坝上游的秭归茅坪港 ,靠泊着数艘游轮。3月26日凌晨,从重庆方向驶来的“世纪荣耀 ”号大型客轮在港口停泊,在接下来的44小时,船体的“能量支撑”将通过电缆接收来自岸电的清洁电源 。
“世纪荣耀”号电机长李国云从事电气自动化工作已有三十年之久 ,他向澎湃新闻介绍,在岸电设施未“面世 ”之前,靠港的游轮依靠柴油发电 ,不仅产生刺鼻的柴油味和持续不断的噪音,更因排放的尾气四处飘散,致使船上游客不得不紧闭舷窗。
李国云现场算了一笔经济账:若船舶停泊的44小时完全靠柴油发电 ,需消耗燃油4吨,成本约3.2万元;而接入岸电后,即使在夏季用电高峰期 ,耗电量为1.9万度,电费支出则为约1.9万元,可节省约40%的能源成本。

客轮停靠在湖北秭归港码头使用岸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 图
事实上 ,长江岸电建设的创新正是从宜昌起步。
据公开统计数据显示,作为三峡大坝和葛洲坝所在地,宜昌港日均作业船舶逾200艘,待闸船舶数量更是高达1000余艘。如此密集的船舶停靠 ,若全部依赖柴油发电满足能源需求,其集中排放的污染物将对长江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威胁 。
这一严峻现实,也催生了岸电建设在宜昌的率先落地。
2015年4月1日 ,宜昌秭归沙湾锚地建成万里长江上的首批岸电设施,包括3个配电台区和20台自助接电箱,可同时满足80艘船舶用电需求 ,长江岸电建设迎来“从0到1”的突破。从此,困扰锚地附近秭归县茅坪镇松树坳村民的柴油味和机器噪声渐渐消失了 。
紧接着,2018年6月 ,三峡坝区岸电实验区启动建设,着力推进长江流域岸电设施建设“全覆盖”。2019年5月,三峡坝区岸电项目开始陆续投运。2019年底 ,宜昌在长江流域率先实现岸电建设全覆盖。同年,“宜昌样板 ”被国家发展改革委等6部委向长江全流域推广 。
截至今年4月30日,宜昌已累计为4.9万艘次船舶提供岸电服务,总用电量突破5100万千瓦时。国网宜昌供电公司岸电运维负责人李兴衡向澎湃新闻透露 ,这一用电规模相当于替代柴油1.21万吨,减少各类有害气体排放3.8万吨。
与此同时,岸电系统建设的"宜昌经验"不断积淀成形 。据李兴衡介绍 ,宜昌首创的靠岸固定式、靠岸浮动式,离岸固定式、离岸浮动 、船电宝充换电服务系统等6种典型岸电系统,破解了高落差、远距离、多船并靠接电等世界性难题。
若将岸电系统比作船舶的"充电桩" ,那么宜昌推出的国内首个船舶污染物协同治理信息系统,相当于为船舶装上了"环保智能管家"。
每日在宜昌待闸的船舶,不可避免会产生生活垃圾、生活污水 、油污水 。2019年11月28日 ,宜昌交通推行的“净小宜”小程序上线,自此,船员只需动动手指 ,便能“召唤”来垃圾接收船,而在此前,每艘到达港口的船舶,都要被逐个“上门”问“船上有没有垃圾 ”。
接收完垃圾的专业船舶 ,会抵达相应区域的环保码头。以位于猇亭区的环保码头为例,其主要负责葛洲坝以下主城区水域临江坪、古老背待闸船舶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免费接收转运处置 。
当转运作业船停靠猇亭区环保码头后,会根据垃圾的不同性质 ,接入不同的自吸装置接口,随后污染物将通过管道抵达附近的污水处理中心,进行初步的无害化处理。
而在“净小宜”小程序上 ,污染物从交付、接收 、转运到最后的处置全过程都可以实现实时追踪。据猇亭区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瑞虎介绍,自2021年至今年4月,猇亭区环保码头已累计接收生活污水200839m³ ,油污水7289m³,生活垃圾2759吨 。
保护与发展的相互成就
不难发现,在“长江大保护”命题的指引之下 ,一个个“宜昌现象 ”正相继涌现。
当“生态优先”成为城市发展借力之策时,反而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近年来,宜昌深入实施“双碳引领、枢纽赋能、强产兴城”三大发展战略,2024年 ,宜昌GDP突破6000亿元大关,进阶“中部非省会第一城 ”。
对此,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向澎湃新闻指出 ,此轮进阶,实际上是宜昌已从传统工业城市成功向绿色发展型城市转型的最直接反馈 。
澎湃新闻注意到,2022年 ,宜昌抓住风口,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实现了新突破。这一年,宁德时代邦普循环项目试产、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开工建设 、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开工。
一系列新能源项目纷纷重仓宜昌的背后 ,是宜昌磷矿储量居亚洲第二,石墨全国储量居第三等先天优势,能为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业链生产环节提供前端支持 ,另一方面,推动资源要素“就位”的隐形力量在发挥关键作用 。
2022年8月28日,投资150亿元的楚能新能源(宜昌)锂电池产业园项目一期开工,这是宜昌单体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和产业项目 ,此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正式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
“新能源的发展风口稍纵即逝,夷陵区非常渴望拿下这个项目”,项目指挥部综合协调专班组长崔成忠介绍说 ,夷陵区坐拥亚洲第二大磷矿区,能为新能源电池核心材料磷酸铁锂提供原料支撑。但在过去,单纯依赖矿石原料输出的发展模式 ,恰是当地产业发展的缩影 。
转型压力迫在眉睫,为了产品能尽快下线投入市场,夷陵区抽调了22名工作人员 ,成立了六个工作专班,负责服务楚能项目。
48天完成征迁任务、49天完成项目全要素审批,楚能新能源项目一期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动工 、当年封顶的目标。“是工作强度最强的一年 ,但值得 ”,综合协调专班成员李杰称,在整个项目建设期间,工作专班共完成了1300多项任务 。
去年 ,楚能新能源储能出货量排名跃升至全国前十,而作为楚能产业版图中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宜昌生产基地用电量已跃居全市前列 ,2024年全年完成产值81.5亿元。

欣旺达东风宜昌动力电池生产基地。恩施日报 图
几乎同时,位于高新区的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落子宜昌 。二者大体上是竞争关系,但细分来看 ,一个主攻储能市场,一个专注动力电池。
事实上,欣旺达东风动力电池项目是全球锂电龙头企业欣旺达与汽车行业巨头东风集团强强联手 ,共同打造的动力电池项目,双方通过合资成立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昱欣晟”)。
“这是欣旺达最快建成的基地”,东昱欣晟总经理田东成向澎湃新闻介绍 ,从2022年11月30日桩基动工到2023年10月10日首款电芯下线,仅用313天。
田东成坦言,当宜昌相关部门承诺"从签约到交地仅需两个月"时,他最初反应是"这是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 ,最终被如期兑现。"对于新投产企业来说,速度就是核心竞争力",他表示 ,宜昌为企业专门建立的工作专班机制,实现了宜昌基地的迅速建成。
如今,作为欣旺达在华中地区战略布局的首个生产基地 ,东昱欣晟的动力电池产能在集团九大生产基地中位居前列 。
东昱欣晟项目落地宜昌后,也开启了与当地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合作。田东成介绍,已与兴发集团等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宁德时代邦普等下游客户形成合作。此外 ,包括核心原材料及生产辅料在内的供应链体系已基本实现本地化布局,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 。
可以发现,产业链中涉及的主体正在通过供需关系 ,自发形成紧密协作网络,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正在加速成形。
秦尊文指出,在全球能源变革背景下,不难看出宜昌期望从单一水电优势 ,向构建多元清洁能源体系跨越的决心。
据宜昌市能源局负责人介绍,依托丰富的磷矿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集聚发展磷酸铁锂电池储能产业链 ,宜昌目前已基本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的产业链闭环,建成新能源电池产能70GWh 。而在清洁能源供给方面,2024年底 ,宜昌发电总装机达3162万千瓦,增长2.2%;累计发电1159亿千瓦时,其中水 、风、光发电占比达93.5%。此外 ,能源重大工程正加快推进,7个抽水蓄能电站被纳入国家中长期规划。
多元布局往往赋予城市应对复杂变化的韧性,正如长江大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杠杆没有一成不变的支点 ,宜昌正以其独有的辩证法探索着动态平衡 。
放眼未来,从青山绿水间汲取发展智慧的宜昌,正抢抓一系列战略机遇,努力在湖北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 ,加快打造成为汉襄宜“金三角 ”的重要支撑、长江大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 、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发表评论